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 辽宁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小林: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贡献财政力量

来源:中国财政

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决战决胜贡献财政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

辽宁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姜小林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揽全局,内涵丰富,亮点纷呈,对2024年工作的总结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对2025年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重点突出、清晰明确,是指导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个高举旗帜、求真务实、振奋人心的好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延伸和细化,与政府工作报告有机衔接,与政府工作报告一样,政治站位高、工作思路清、政策措施实,含金量非常高。可以说,今年预算报告这个“国家账本”,是一本“以政领财”的政治明白账,是一本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账,是一本饱含为民情怀的民生账,是一本注重可持续的保险账,是一本精打细算的“铁账”。辽宁和全国一样,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继三年行动首战告捷、实现“四个重大转变”之后,2024年集中力量开展“八大攻坚”,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连战连胜,实现了“六个新提升”,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党的建设工作在五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实质性好转,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全省人民的高度认可。

预算报告反映,2024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及时出台实施财政增量政策和化债举措,谋划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监督,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宏观调控上,坚持因势而谋、因时而动,既一贯到底抓好存量政策落实,又相机抉择及时出台增量政策,既履行好财政职能职责,又加强与金融、产业等政策联动,放大组合乘数效应,更好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在深化改革上,坚持前瞻谋划、做足功课,整体性布局预算、税制、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举措,有的放矢解决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深层次突出问题,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在风险防范上,坚持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在落实地方责任前提下,中央财政对地方全力给予支持,既立足当前解决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推动标本兼治。在预期管理上,坚持将预期管理与财税政策同步谋划部署,主动宣传、引导舆论,推动形成持续向好的社会预期和不断增强的信心共识。

从2025年的预算安排和财政政策看,有六个突出特点:

第一,充分体现了财政工作的政治性。预算报告反映,财政部门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始终牢记“党之大计”、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与政府工作报告紧密衔接,切实把党的主张和重大决策转化为财政政策、工作举措,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可以说,预算报告是一份与国家发展大局和百姓福祉息息相关的“国家账本”。

第二,充分体现了预算安排的精准性。财政调控力度加大,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财政赤字率安排4%左右,比2024年高1个百分点;赤字增加1.6万亿元,总规模达5.6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强化精准投放,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考虑到地方财政困难,加强地方财力保障;同时增加安排了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激励地方主动发展经济、做大收入“蛋糕”。更加注重效益导向,从偏重规模数量向更多讲求质量效益提升,进一步树牢绩效理念。将民生支出、建设支出都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

第三,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的人民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援企稳岗,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万亿元,增长5.9%。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医保等财政补助标准,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5万亿元,增长6.1%,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第四,充分体现了应对风险的系统性。统筹兼顾、整体把握政府债务、基层财政运行等各类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落实落细一揽子化债方案,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既有效发挥政府债务融资的积极作用,又坚决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地方预期,激发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

第五,充分体现了财税改革的主动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围绕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将研究制定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绩效管理等工作。围绕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深化地方附加税改革研究,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围绕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第六,充分体现了财政管理的科学性。更加注重系统施策,从财政支出源头着手,把财政管理从源头贯通到末端、从财政部门扩展到所有预算部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更加注重精细把控,对业务全流程各环节进行优化,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手段,严格把控工作细节,切实改变部分领域粗放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标准引领,动态完善项目支出、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各方面标准,做到有规可依、标准清晰、约束有力。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财政法律规范体系,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更加注重预期管理,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既正向引导、唱响主旋律,又回应舆论关切、消除误解误读,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

总的看,预算报告反映出财政部门服务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的新举措、新成效,展现了财政部门的政治自觉和政治忠诚、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辽宁财政部门将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积极转化为辽宁财政工作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财政部大力支持下,锚定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攻坚克难,接续奋斗,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决战决胜贡献财政力量。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财政工作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政治定位,引导财政党员、干部进一步厚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底色。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忠诚履职尽责,坚持严管严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紧紧围绕《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财政部门落实的具体举措,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省政府有要求、财政有行动见实效。

第二,加强财源建设,推动财政收入“增量提质”。培植优质税源,对照省委“四个大抓”要求,结合“三进”活动,走进企业,助企减负增能;走进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建设;把项目、产业、企业、园区作为财源建设的载体和抓手,送政策、引资源、谋发展。强化财税协作,总结协税护税经验,深挖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收入质量。大力盘活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抢抓政策机遇,把准政策取向,科学谋划储备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三,保持支出强度,强化重大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大统筹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力度,全力保障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等重点领域项目资金需求,支持构建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内需促开放,补齐海洋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三大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辽宁省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稳增长惠民生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加快支出进度,制定省本级预算调剂管理办法,更好发挥转移支付常态化监控机制作用,健全工程类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横向协同 上下联动”对账机制,推动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进度相匹配、同提升。

第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坚持把“三保”摆在最优先位置,坚决做到预算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调度,落实落细制度保障、财力下沉、动态监控、资金调度、应急处置、激励约束6项长效机制,健全省、市、县分级责任体系,压实“三保”责任,足额安排“三保”支出预算,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落实好全省一揽子化债方案,按时足额偿还政府法定债务,杜绝新增隐性债务,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压实各地偿债责任,千方百计筹集化债资金,加大融资平台压降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五,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有序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制定全省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制度办法,将改革要求落实到预算编制工作中。及时组织制定(修订)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督促指导各市研究制定市以下收入划分办法,加快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坚持管理挖潜、花钱问效,强化事前功能评估,加强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推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加强财会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严肃性,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财政部北京监管局:深耕多彩机关建设 擘画机关文化新卷
下一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