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财政部北京监管局:坚持四举措 全面提升决算审核质效

来源:财政部北京监管局

开展部门决算审核工作,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履行属地财政预算监管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具有关键意义。2024年度部门决算审核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监管局高度重视,以“精准、规范、高效”为目标,从抓重点、严把关、建机制、强运用四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部门决算审核工作质效。

一、抓住“三个重点”,提升审核质效 

一是抓审核时间节点,统筹协调推进。成立专门的部门决算审核工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审核工作责任到人。对审核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保障审核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加强内部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抓审核重点内容,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审核人员深入学习部门决算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文件以及审核工作要求,开展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使审核人员深刻理解审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审核方法和技巧,提高业务水平和审核能力,为高质量完成审核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抓审核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决算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校验和分析,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采用现场审核与非现场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重点部门和关键项目进行提前介入、实地核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对于一般性项目,通过线上审核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提高审核工作的覆盖面和灵活性。

二、严把“三道关口”,筑牢审核基础 

一是严把数据质量关。一方面,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决算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校验和分析,对决算报表中的数据勾稽关系进行细致核对,确保报表之间逻辑严密、数据准确无误。另一方面,深入核实各部门的收支数据,要求提供详实的原始凭证和账目资料,对数据来源进行追溯,杜绝虚报、瞒报、漏报等情况,保证决算数据能够真实反映部门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二是严把政策执行关。严格围绕落实过紧日子等政策要求开展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重点关注各部门“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的压减情况,确保各项支出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同时,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一致性进行审查,查看是否存在预算调整随意、项目资金挪用等问题,以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符合政策导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严把绩效评价关。将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决算编制挂钩,对重大项目开展“双监控”(资金监控与绩效监控),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推进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用好绩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

三、强化“三项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建立沟通协商机制。针对决算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拿出初步解决方案,再与财政部相关司请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强化与预算单位沟通协商,通过现场审核、线上审核、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审核质效。二是推行问题清单机制。对审核发现的共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分类建账,及时更新清单上的整改状态,实行销号管理,定期对问题清单进行汇总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形成分析报告供决策参考。三是建立全周期、全链条的监管机制。建立被审核单位部门决算监管数据库,进一步掌握属地中央预算单位支出结构和需求,积累监管经验,优化预算全周期监管。此外,梳理每一项工作流程,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坚持全面监管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推动预算编制审核、动态监控、决算审核、绩效评价的全链条监管机制。

四、聚焦“三个提升”,深化成果运用 

一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及时整理体系化决算数据资料,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和共享共用。通过对近几年预决算数据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分析,探索建立对部门和单位的“数据画像”,探求规律,发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国家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保证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二是提升整改落实水平。督促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推动预算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对往年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再核查,严格规范资金使用流程,防止屡审屡犯。三是提升制度规范水平。针对审核发现的制度漏洞,进一步督促预算单位加快修订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办法,从源头防范风险。落实“全覆盖”要求督导部门所属单位公开决算,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内容,改进方式,提升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获得性。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开局良好!一组海报感知一季度中国经济“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