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来惠农“及时雨” 守住粮食“安全线”
- 发布日期:2023-06-09
- 浏览次数:221
来源:中国财经报
南风吹五月,又闻新麦香。眼下,我国各地夏收工作已经拉开序幕,田间地头尽显崭新气象。从春耕生产到夏收启动,从产业发展到粮食保供,财政资金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财政资金安排、落实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效果?还有哪些财政政策工具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百亿粮农补贴送来“及时雨”
初夏小麦灌浆期赶上雨水少,浇地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又增加了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村民徐克勤的经济压力。5月6日村里通知发放中央一次性种粮补贴,每亩地可以补贴10.4元。徐克勤说,自己家有500亩承包地,能得到5200元左右的补贴,浇地费用不愁了。
今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疫情影响,农资成本不断攀升,给种粮农民带来了成本上升的压力。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春耕生产,中央财政日前下达100亿元资金,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徐克勤告诉记者,以前觉得种地收入少,还不如外出打工、经营小本买卖来钱快。但近年来,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种子质量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十分稳定,加上国家最低收购价的托底,种粮食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听说政府还在推行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每亩地能补贴200元,这下秋季作物种植也有着落了。中央政策越来越好,不仅鼓了我们农民的钱包,更暖了心。”徐克勤兴奋地说。
山东省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也有同感:“政策设计精准,资金发放及时,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增支影响,对我们开展春耕春灌有很大帮助。”
“百亿补贴”不是第一次发放了。2021年6月,中央财政于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200亿元一次性实际种粮农民补贴,以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对农民带来的增支影响。2022年,一次性实际种粮农民补贴则分三批于当年3月、5月、8月发放,在春耕备耕、夏粮收获、秋收秋种阶段为种粮农民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加上今年春耕时节的100亿元,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700亿元。
目前,各地财政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已平稳落地。
湖北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通知,明确补贴范围、补贴对象、发放流程、信息公开等事项,拨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2亿元,每亩平均补助8.49元。福建省财政厅根据全年各地粮食播种面积,按照每亩平均5.8元的标准,及时将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7280万元下达各县(市、区)。天津市财政局会同农业农村部门迅速组织落实,确保一次性粮补资金3314万元按期迅速发放到位,每亩补助5.62元,助力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发放上,很多地方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渠道,实现及时安全发放。
“有了这个‘一卡通’方便得很,以前有好几个打款的存折和银行卡,也不晓得补了好多钱,现在一张卡就可以拿到钱。” 承包土地340余亩,以种植马铃薯为主、部分种植小麦的山东省曲阜市畅翔农机合作社法人刘宜臣说。
老刘对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赞不绝口:“近几年,我通过包地搞农业种植,享受的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很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冷链物流(地窖、冷库),国家补贴了78万元。承担实施的水肥一体化项目150余亩,又获得4万余元的补贴;承担实施的市农业深松深耕项目给附近村庄深松作业3800余亩,每亩补贴作业费30元,不但自己340亩小麦深松未花钱,而且享受了作业补助13万元。去年我种植小麦80余亩,粮食耕地地力种粮每亩补贴134元。这些资金主要是通过‘一卡通’发放的。”
据介绍,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3年,所有直接兑付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原则上均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实现“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以达到补贴政策更加科学、资金绩效明显提高的目的。
“虫口夺粮”夯实丰收之基
伴着隆隆的轰鸣声,装载着农药的无人机缓缓升空,旋翼下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散开,精准地喷洒在麦田上。这是曲阜市小麦“一喷三防”防治作业现场的一幕。
“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曲阜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财政及时拨付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3216万元,本级安排231万元,统筹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飞防队伍,统一调配无人机飞行喷洒药物等高科技防治技术设备,农业技术员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对全市46.88万亩麦田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开展规模化防治,为夏粮持续丰产打好“虫口夺粮”阻击战。
齐河县115万亩小麦主产区的飞防作业紧张有序。齐河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冬今春,虽然小麦生长先后遭遇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但由于及时进行了‘科技护苗’‘一喷三防’等措施,目前小麦总体长势良好,夏粮丰收可以期待。”
齐河县晏北街道云馨家庭农场主郭云告诉记者:“家里种植了500亩小麦,今年由政府统一施行‘一喷三防’,保证了防控效果,也减轻了自身的支出压力。”
记者了解到,小麦的“一喷三防”工作得到了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部署,今年5月,中央财政已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甘肃、宁夏、新疆等22个小麦生产省份,在小麦生产中后期混合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做到冬小麦和夏收春小麦全覆盖,促进夏粮稳产丰收。
农业保险为粮食安全撑起“保护伞”
受极端强降雨天气影响,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马祠村农户马祖东家的小麦受损。5月4日天刚亮,接报的当地农险专员冒着雷电暴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依托“e农险”APP完成快速查勘定损工作。“这么大的雨你们这么快就来了。”马祖东有点不敢相信。经过快速查勘定损,他投保的13.56亩小麦框定受损面积为9.2亩,共计赔付1600.8元。
这个案例是湖北省农业保险让农户“不再靠天吃饭”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湖北省财政厅了解到,2022年起,湖北在全省55个产粮大县全面开展水稻和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实现农业保险从“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的转变,全年湖北各级财政落实保费补贴约27.88亿元,为农业生产编织“安全网”,让广大农户吃下“定心丸”。
“针对此次暴雨中受灾的农户,当地财政部门及时督促承保机构做好受灾情况排查,积极践行‘服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采用高空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航拍、地面‘e农险’APP等创新手段为粮食安全赋能,快速查勘定损,简化理赔流程,对受灾严重农户开辟绿色通道,助力农户恢复再生产,获得一致好评。”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帮助农户抢抓时机夯实根基,湖北省财政厅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开展一系列保险助力粮食保供活动。在黄冈、襄阳等地,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指导保险机构采购大批有机化肥、杀虫剂,开展农资下乡活动。为了防范水稻秧苗培育风险,承保机构还自主创新开办了水稻育秧保险,累计承保水稻育秧保险面积达10万余亩,为465户种植户提供风险保障5273万元。
农业上保险,助农稳增收,许多地方都有相关举措。
5月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多地受灾小麦出现成片麦穗发黑情况,有些麦穗还冒出绿色麦芽。徐克勤告诉记者,自己家的麦地也出现了受损情况。“幸好投保了河南省中央财政小麦制种保险,保险内容其中一条就是连续阴雨3天以上,穗芽率超过5%可以按照损失比例赔付,虽然还没有审定具体赔付金额,但是30多万元的保额,也把当下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徐克勤说。
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了解到,省有关部门已经通知各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全力做好小麦保险理赔。此外,为保障农民收益,5月30日,河南省财政厅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确保小麦质量。
聊起国家的惠农政策,种粮大户姚运淼告诉记者:“去年我通过‘鲁担惠农贷’贷款50万元,花了3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享受购买农机补贴约30%;种植粮食国家还给补贴,去年光耕地地力和良种补贴我就领了小5万元。”老姚是曲阜市浩淼农机合作社的法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投资100余万元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5余台(套),今年种植小麦300多亩,给种子公司代繁良种。
2022年,财政部切实履行发展农业保险牵头责任,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巩固了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