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辽宁财政这么做!
- 发布日期:2025-02-11
- 浏览次数:61
来源: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024年,辽宁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35亿元,加快建设万亿级产业基地、做强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财政保障。
锻长板,提升产业发展总引擎
一是统筹资金16.8亿元,紧紧围绕全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22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链主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产业规模壮大、产业质效提升,促进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优势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工业投资增长12.7%。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场景优势,争取国家竞争立项资金7亿元。沈阳、大连两市获评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每市获中央资金3亿元,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促进企业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盘锦市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获中央资金1亿元,围绕精细化工、石油石化装备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大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固底板,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
一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筹措资金5亿元,支持产业创新重点攻关任务“揭榜挂帅”、产业链安全稳定、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螺旋”发展。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二是提高产业发展服务保障水平。筹措资金3.2亿元,支持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工厂,围绕22个产业集群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2024年,新增省级5G工厂25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1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7家。
三是积极培育优质企业。筹措资金3亿元,对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等称号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壮大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2024年,梯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0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9家企业获评国家及重点“小巨人”企业、60家企业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筑新板,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一是免申即享惠企助企。会同工信部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补助资金“免申即享”政策,在减环节、降成本、提效率上下功夫。由“企业申请、层层审核批复、资金层层下达”等10个环节,精简优化至“信息匹配、拨付资金、兑现政策”3个环节,缩短评审时间至少2个月,每户企业每年节省报审费用千余元。全年共兑现奖补资金1.7亿元,惠及企业320余户。
二是流动贷款贴息补助。按照年化利率2%,对专精特新企业流动贷款贴息补助0.3亿元,惠及企业137户,带动金融机构贷款40.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120多倍,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金融服务增量扩面,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三是股权投资支持项目。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由“直接补助”改为“股权投资”,将“资金”变“股金”,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补短板,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围绕我省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服务保障较弱等问题,在保证资金延续性的基础上,充分总结近年来经验做法,研究修订了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是开展监督检查。按照财会监督总体部署,组织开展工业领域重点项目财政资金监督检查,针对项目实施进度缓慢、资金闲置滞拨问题,督促相关市县加快项目建设和预算执行,按规定及时拨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三是做实做优项目储备。积极筹措项目前期经费,加大培训力度,指导市县形成高质量项目储备,积极开展项目申报,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深入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升级改造。
2025年,全省财政部门将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助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贡献财政力量。